您现在的位置: 石吊兰 > 石吊兰形态 > 正文 > 正文

红楼梦潇湘竹语,诉说着林黛玉的心事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4/10/15 15:38:16

潇湘馆里那一片竹子,是人们对潇湘馆最深刻的记忆。大观园有好多个漂亮小院子,宝钗的蘅芜苑,探春的秋爽斋,李纨的稻香村,还有宝玉的怡红院,这么多别致的小院落,却让黛玉住进潇湘馆,就是因为那里有“凤尾森森,龙吟细细”的一片竹子。

按理来说,黛玉体弱多病,潇湘馆的环境过于清幽,是不适合她的,但因为《红楼梦》的悲剧基调,这些潇湘竹更符合黛玉的人物形象。那高洁的翠竹才配得上黛玉孤傲的气质。

潇湘馆环境

大观园落成,贾政和一帮文人游园,来到一处院落前,抬头看到的是:前面一带粉垣,里面数楹修舍,有千百竽翠竹遮映。

众人几乎是异口同声道:‘好个所在!’这样的美景当然还有兴致深入去看,于是大家前行,进入院子便是曲折的游廊,台阶下都是由小石子铺成的小道。正房是一明两暗,三间小小房舍,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。

里间房内还有一个通向后院的小门,后院种植一大株梨花和芭蕉树,还有两小间附属小房子,后院的外墙下面,有条小细流灌入墙内,弯弯曲曲绕着通向前院,盘旋竹下而出。

在元春省亲时,宝玉也为当时的“有凤来仪”题过一首诗,来描写对此境的感受:秀玉初成实,堪宜待凤凰。竿竿青欲滴,个个绿生凉。迸砌妨阶水,穿帘碍鼎香。莫摇清碎影,好梦昼初长。

潇湘馆里千百竿竹子,青翠欲滴,摇曳多姿,是林黛玉外在形象和品格的象征。林黛玉就是在这样幽静,清凉的环境中,看书,写诗,以慰藉内心的孤独和忧郁。

潇湘竹的文学意象

元春省亲过后,心疼弟弟妹妹们,让他们搬入大观园去住,宝玉兴奋得不得了,就问黛玉愿意住哪一处,黛玉说:“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,我爱那几竿竹子,映着一道曲栏,比别处幽静。”如此看来,黛玉是喜欢那里的清幽环境,更是喜欢那一片青翠的竹子。

从古至今文人墨客,喜爱竹子的人众多。黛玉是诗人,自然也喜欢,这不仅因为竹杆外形挺拔,修长,还能凌霜傲雪,四季青翠。因此,竹子与梅、松称为岁寒三友,还与梅、兰、菊合称为四君子,所以,文学中咏竹的作品非常多。

曹雪芹安排黛玉住进潇湘馆,也就是看中竹子。林黛玉的外形和神韵与竹子特征非常契合,她纤巧婀娜,和弱柳扶风的风采,像极了竹子修长,苗条,随风摇动丰姿,她“孤高自许,目下无尘”,的特质也与竹韵竹风相融合。

潇湘馆,宝玉曾题名“有凤来仪”,这里的“凤”不仅指元春,也指黛玉这个“人中之凤”。凤凰“非练实不食,非醴泉不饮”。所以,只有潇湘馆竹之清雅,泉之清澈,才配得上黛玉这个世外仙子。而这里的潇湘竹,隐喻的是娥皇、女英的故事,她们二人为了追寻死去的夫君舜帝,泪洒青竹成斑,古今湘妃竹。而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,为了报答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,要用这一生的眼泪偿还于他,才能了却这段木石前盟的缠绵之意。

就像探春所言,“如今她住的是潇湘馆,她又爱哭,将来她想林姐夫,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,以后都叫她做‘潇湘妃子’就完了。”

“龙吟细细,凤尾森森”,写出了风吹竹林发出的优美动听的声音,也描绘出了竹叶的优雅茂盛之态。潇湘竹这种意象之美,随着黛玉的心境发生转换,在她被宝玉视为知己的时候,此刻的竹声细语,吟诵的是黛玉内心的欢欣;在心情沉重,痛彻肺腑之时,竹子所呈现出来的是“竹影映入纱来,满室内阴阴翠润,几生凉”,亦有凄凉之意。

而当贾府已显颓废之势,婚姻无望,卧病在床之际,再听雨打竹梢的声音,感受的是悲凉凄怆,“寒烟小院转萧条,疏竹虚窗时滴沥。不知风雨几时休,巳教泪洒窗纱湿。”这时候的黛玉已经清醒认识到前途渺茫,定然会生出“一朝春尽红颜老,花落人亡两不知!”的愁苦。

潇湘馆的千竿竹,终究还是让黛玉洒泪而别,为宝玉流尽了一生眼泪,用“泪尽而亡”的悲剧为“潇湘妃子”正名。那“龙吟细细,凤尾森森”的天籁之音,随着黛玉的离世而变成呜咽哀鸣。

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shidiaolana.com/sdlxt/10817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Copyright © 2012-2020 石吊兰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